0638太阳集团

(2015年11月26日)报告人中国科技大学余彦教授

来源:0638太阳集团时间:2015-11-16点击数:

报告题目: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其高性能储锂(钠)

报告人:中国科技大学 余彦 教授

报告时间:2015年11月26日 下午13:30-15:00

报告地点:化学馆241

个人简介

余彦,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。

2006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。先后在美国(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)和德国(洪堡学者)马普固体研究所(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Solid State Research)从事科学研究工作。2012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,担任教授。

主要研究方向 功能材料的电化学制备、化学储能及相关电化学基础研究。包括一维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应用、高性能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、合成及储能机制。已发表SCI研究论文80余篇,这些论文中有30多篇是以第一/通讯作者在JACS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Adv. Mater., Nano Lett., Energy & Environmental Science, Adv. Energ. Mater. 等杂志上发表。论文SCI他引用3000余次。已先后获得了3项国际专利和2中国专利。现任RSC ADV副主编。

报告题目:材料微纳结构设计及其高性能储锂(钠)

摘要

电子产品的日益小型化,功能化、集成化,以及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的调峰储能,人们对提供能源的二次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需要电池具有更小的尺寸、更轻的重量及更高的性能。因此,新型高比容量、高倍率性能的储能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极具迫切性。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的研发制备技术是有待突破的关键技术之一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一方面锂离子电池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。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锂资源的匮乏和分布不均衡,研究人员对发展与锂离子电池具有相似电化学机理,但是价格更为低廉的钠离子电池寄予了更高的期望。然而由于Na+半径相比Li+大很多,Na+反复的嵌入/脱出极易导致多次循环后电极的结构陷,从而引起容量的衰减。因此,探索合适的室温钠离子电池的正、负极材料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。

余彦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探索并发展高性能的锂(钠)离子电池的正、负极材料,在实现对电极材料的设计以及可控制备基础之上,深入研究电极反应的机理、界面反应过程、材料的结构、离子/电子传输过程。对新型电极材料的储能机制及提高性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,找出了优化及适应性的调控和解途径。

最近代表作:

Rui X. Sun W., Wu C., Yu Y.* , Yan Q.,* Adv. Mater. (2015) DOI:10.1002/ adma.201502864.

C. Wu, et al, Yu Y.*, ACS Nano, (2015), DOI: 10.1021/acsnano.5b02787.

Liu J. et al, Yu Y.* , Angew. Chem. Int. Ed. (2015) DOI:10.1002/ anie. 201503150.

Liu J. , Song K.-P., P. A. van Aken, Maier J. , Yu Y.,* Nano Letters (2014) 14(5),2597–2603.

Zhu C. , Song K.-P., Aken P. A. van, Maier J. , Yu Y.,*, Nano Letters (2014) 14(4), 2175–2180.

Copyright © 0638太阳集团(股份)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  【后台登陆】